心理專家拆解紓緩孩子壓力:家長是同行者

良好親子關係滋養一生
2018-01-19
求職攻心學 用NLP接近面試官
2018-01-22

心理專家拆解紓緩孩子壓力:家長是同行者

大紀元時報
2017年12月11日

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鼓勵。(fotolia)
張小慧、曾蓮報道
2017年12月05日

 

香港心理治療研究學會會長、資深心理治療師蘇淑貞。(陳仲明/大紀元)
近日,教育界對學童的功課壓力問題再次展開討論。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發起行動,反映目前學生放學後仍須花費多時做功課,呼籲教育局落實小學轉全日制的原意。社會大環境非一日能改,教育制度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寒,身為家長又應該如何從心理上輔導,幫助自己的孩子紓緩壓力?香港心理治療研究學會會長、資深心理治療師蘇淑貞分享了一些實用的方法,希望幫助到家長及孩子度過難關。

功課壓力大導致抑鬱
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,大量的功課無法避免。「做完功課才可以玩!」這是父母最常對孩子講的一句話,父母和孩子都從未想過這句話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。蘇淑貞表示,其實這句話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很大,勤力的孩子知道要完成功課才可以玩,因此他會非常努力做功課,但是發現自己完成不了安排的功課時,他從未想到過是因為制度的問題,而以為是自己個人能力問題。「我都是讀不到的,讀極都讀不到。」孩子會這樣想。

蘇淑貞表示,孩子在產生抑鬱之前,往往曾經很努力地去達到學校、父母的要求,盡力去完成所需的任務,在此期間還要聽到家長限制性的聲音:「你沒用,你差,你要快點。」這一切都會導致孩子造成心理障礙,再加上同儕的欺凌,他會產生負面的想法,覺得很孤單,沒人能理解他,因此容易產生抑鬱症。

面對孩子產生的負面情緒,家長的鼓勵是最好的良藥。蘇淑貞認為,家長應該站在孩子那邊,應該幫他、撐他,家長扮演的角色應當是「同行者」,而非一個「評價者」。

父母伴孩子同行解困局
「你為甚麼打人?為甚麼那麼孤僻?為甚麼沒朋友?」家長總喜歡氣勢洶洶地質問孩子。此時此刻,家長在孩子面前扮演的就是「評價者」的角色。此時孩子很容易反抗,因為他認為父母認為他是一個不好的人。

蘇淑貞表示,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向善的,希望別人能肯定自己是一個好人,而父母能夠擔任這個角色,陪在孩子身邊,與他同行。當看到孩子很苦惱的時候,坐在他旁邊,溫柔一點:「很辛苦?喝杯水先,慢慢做。你可以的,無論如何你都會做到的,慢慢來。」父母扮演的應該是肯定者與支持者的角色,與孩子聊天,與他交流,用心聆聽他的看法,不要讓孩子認為每一次父母與他的談話都是在「拿料」,而非互相溝通。

肯定孩子的人格
蘇淑貞分享父母的角色:「小朋友講的東西你不要急於否定他,你要知道他的看法,然後再講你的看法。父母的角色要轉變,由一個引導者或者領導者,去到變成一個肯定他的人,肯定他的人格,肯定他是一個好人,任何一個人都想成為一個好人,一個正直的人。做父母,我們每一句話都是幫小朋友建立他的特質,不只是描述事實,而是建造性格。」

有的家長會說,孩子的表現確實不好,懶惰、不服從指令,這些也要肯定他嗎?蘇淑貞認為,孩子是性本善的,內心並不想這樣,家長在溝通方面需要有一些技巧。當家中的孩子不服從指令的時候,此時考驗的也是家長的耐性。如果家長能夠再忍耐一下,不要即刻發脾氣,給孩子一點空間思考自己的行為,可能事情會變得不一樣。「他會有點內疚,他會覺得自己衰(做錯了)。當你肯給足夠的時間,他會由沒事變成內疚。」蘇淑貞表示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與空間思考。

*** ***

如何由「評價者」變成「同行者」,是家長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。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被人理解,更需要有家庭這個強大的支柱支撐著他們去面對社會對他們的期望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