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理智上要達成一個目標,內心卻總有一個聲音在阻礙自己。或許你想減肥,但總不能克服吃雪糕、吃朱古力的慾望;或許你想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,卻不時地反應出怯弱和恐懼的情緒……要消除這些潛意識中的阻力,催眠可以幫助克服這些問題。而且催眠除了用於心理治療,對減肥、止痛、手術後康復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
有關催眠的影視作品中,左右搖擺的懷錶讓人眼神逐漸迷離;催眠表演中,被催眠者在催眠師的指示下做出各種逗趣的動作……你也許好奇,催眠到底是甚麽?記者訪問了傲翔心靈治療中心的資深心理治療師蘇淑貞,為我們揭開催眠治療的神秘面紗。
催眠喚起內在的聲音
對於精通催眠的蘇淑貞來說,催眠不僅助人更可以助己。每天她搭的士上班的路上,她就會讓自己進入一個非常迅速短暫的深度催眠。她給潛意識設一個指令,在到站前醒來。到站時,她果然從催眠狀態醒來,比睡了一覺更覺精力充沛。
不過,說起催眠,並非只是讓人放鬆休息。蘇淑貞所使用的催眠方法,主要是透過話語讓人在清醒中不知不覺進入催眠狀態,稱為「米爾頓式催眠」。
所謂「米爾頓式催眠」傳自催眠治療的一代宗師Milton H. Ericson。米爾頓有一本治療案例集,名叫《My Voice Will Go With You》 (《我的聲音會伴隨你》)。不要擔心治療師對你使用魔法,治療師的聲音之所以會伴隨你,是因為這是你內心的聲音。治療師只是在催眠中幫你說出來,令你的潛意識接收到自己的聲音,從而身心一致地做理想的自己。
催眠狀態是人最容易接受指令的狀態。在催眠狀態下,腦電波處於α波或θ波頻率,這時人感到十分放鬆舒服,但是仍然清醒,同時高度察覺到自己內在的活動。這時候,催眠治療師將帶引你,讓你見到景象,感受到過去的經歷,從而喚醒你內在的潛能,加強你實現目標的動力。
「催眠是一個藝術」
蘇淑貞經常用催眠治療一些心理、生理交互影響的身心症。有一位客人因為經常「尿急」而不敢出門,通過與她的交談,蘇淑貞發現她缺乏安全感,出門時因為沒有人陪伴,感到緊張焦慮。蘇淑貞根據她的人生故事設計催眠的內容,讓她看到小時候與爸爸出門時開心的情景,雖然爸爸現在不在了,但是她仍然感受到爸爸的心靈與她在一起,坐地鐵的時候有爸爸陪伴她。在催眠中,她也見到自己終於可以獨自外出的快樂景象。當催眠結束後,每次她外出時,催眠指令依然在她的潛意識中發揮作用。她一路上感到爸爸的陪伴,緊張焦慮的情緒因而減輕,感到獨立自主的理想自我在帶引,內在的動力在增強,她不會再因為緊張焦慮而「尿急」。
蘇淑貞說:「其實做催眠好有趣,你要了解這個人的人生,他過去的經驗,他的信念,他的價值體系。整個場景是你幫他設計,但是這是他想的。所以我覺得催眠是一個藝術,一個藝術治療。你說的每一句話要有力量,有效果,言語上還要很精妙。」
在催眠治療中,幫助個案解決問題的是他內在的價值觀、情感與經歷。有一位客人因為無力償還債務而引發失眠。蘇淑貞讓他在催眠狀態下,體驗到原來他有很多優點,他有道德、有責任,他的潛能足以解決眼下的困境。他感到安心,失眠也隨之好轉。蘇淑貞說:「催眠治療不是簡單應用催眠技巧,讓人放鬆到舒服,這是很流於表面的。」
潛意識調控身心活動
要說起催眠治療的原理,就要提到心理學上的意識與潛意識。弗洛伊德認為,人的心理活動中意識只佔3%,潛意識則佔97%。蘇淑貞解釋:「意識就是我此時此刻的認知、思想裏有一些邏輯,有一些分析與價值的判斷,這是意識;潛意識好像有一個內在自我的功能,或者說不能自主的功能,不是你意識裏怎樣想就怎樣想,因為它受小時候一些事件影響,建立了我們的價值觀。」
潛意識不僅影響著心理狀態,同樣控制著人的生理活動,包括呼吸、心跳、荷爾蒙分泌等等,所以催眠治療可以減肥、止痛,甚至促進疾病康復。蘇淑貞的網誌中有一個親身的案例,在她接受內窺鏡切除大腸息肉手術前,她躺在手術室為自己做了一個手術前催眠,等她從催眠狀態中醒來,手術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完成,她感到精神煥發,頭腦清醒,毫無痛楚感。
催眠為何有如此奇效呢?蘇淑貞解釋,這是應用了心理學上「經典制約」(classical conditioning)的理論。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巴夫洛夫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,狗看到食物會流口水,每次給狗餵食物時他都搖鈴鐺,如此這般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,當他只搖鈴鐺,不餵食物時,狗聽到鈴鐺的「叮叮」聲,口水已經流下來了。蘇淑貞說,原來令對方有反應,給一些「情境」(condition)就可以有特定的反應,叫「制約」,同先天的關聯可以無關。
催眠也運用了經典制約的理論,例如催眠治療師說「放鬆,每一下呼氣的時候就感到放鬆」,就好像實驗中的鈴鐺。蘇淑貞說:「當我引導你重複,給你一個指令,你會有這個行為。」
當你想像一個很大、很酸、很多汁的檸檬,就會感到有很多口水。人的心理不止能夠操控唾液腺的分泌,千百種生理活動其實都受心理的影響。所以善於影響潛意識,可以起到保健的效果。
催眠減肥效果明顯持久
許多研究都證實催眠減肥的效果既明顯又持久。美國康涅狄克大學的Irving Kirsch在199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,在催眠狀態下接受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-Behavioral Treatments,一種協助改變想法與行為的心理治療)減肥的組別平均體重減輕11.83磅(5.37公斤),而沒有催眠的組別在認知行為治療後只減重6磅,是催眠組的一半。而在治療結束後的追蹤期內,接受催眠治療的組別體重持續下降,比療程前平均減輕14.88磅,而沒有催眠的組別平均體重沒有繼續下降。
催眠減肥能夠改變人對食物的感覺、增強運動的意欲。蘇淑貞解釋催眠減肥的操作方法:
首先治療師協助客人在催眠中見到自己美麗的形象,此後每次站在鏡子前,理想形象都會在她內心重現,增加她減肥的動力。然後再與她檢討每日的食物,催眠師對她說:「見到這些肥膩的食物,就會整個肚都感到滿曬,感到這些肥膏進入腸內。」再給她一個做運動的信號:「一見到8點鐘,就想做運動」。在催眠狀態下,她感到隨著她跑步,脂肪在燃燒,腰越來越瘦。蘇淑貞強調,這種新陳代謝的轉變在催眠時已經開始,而當她每次做運動的時候,潛意識會繼續帶引新陳代謝循環加速。
「自我催眠」可保健
對於病人來說,潛意識也影響著病情的康復。病人進入醫院,醫生往往告訴病人最差的情況會如何,例如癌症發展到第三階段,可能擴散、惡化,惡化就要準備後事了。當這種聲音在病人的心中不斷出現,就會帶引病情向更壞的方向發展。
有一個病人得了十二指腸潰瘍,蘇淑貞問他:「你覺得條腸會點?」他說:「穿晒窿,流血、流膿。」這樣的想法就在潛意識中將病情固定,阻礙康復。所以在催眠治療中,治療師帶引病人看腸道細胞修復的過程,吃藥之後腸慢慢變得平滑;每一次呼吸中,感受到自己心肺功能很強,在支援著生病的組織細胞,供給它氧氣,感覺越來越好,疾病正在康復。
有的病人覺得,自己身體內確實是有病,我卻想自己身體越來越健康,這不是騙自己嗎?蘇淑貞說:「其實所謂治療,就是帶引身體向好的方向發展。我們要處理的是我們的內動力,這件事是很真實的,從來不是騙自己,是你怎樣對待自己,是一種心態。」
要想令催眠產生理想的效果,並非只靠治療師,每個人「自我催眠」的聲音其實更為關鍵。
十年前,蘇淑貞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情,就對自己說,「唔好諗、唔好記」。怎知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她連自己客人的時間表都記不住,去餐廳吃飯找了多少錢也記不起。她一度懷疑自己得了老年癡呆或是腦癌。前往醫院檢查,大腦一切正常。她這才想起原來是九個月前,她對自己說「唔好諗、唔好記」,是這句「催眠指令」發揮了作用。
蘇淑貞說,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經歷尤其令她意識到,原來自己每天對自己說的話,都是一個催眠的過程。「所以我對自己講每一句話很關注,我再不對自己講這麼多負面的聲音,我知道我對自己講不記得就真的不記得,我講我死、我病,就會自己死、自己病。」
正如古人講的「相由心生」,內在的想法確實會影響到外在的表現。蘇淑貞說:「我對自己講正面的話,感覺自己心裏真是開心、快樂一些,自己去打造自己的心境,自己就會擁有多一些好的結果。其實我們每一日都在做自我催眠,對自己講話的聲音就在下指令,這是我們都需要檢視的地方。」